全国多所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

本文转自:桂林晚报

直面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

全国多所高校面向本科生

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

  今年秋季学期起,全国多所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,北京宣布市属公办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,天津则面向全市高校全面开放首批3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。

  教育部今年启动了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,将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,赋能理工农医文等各类人才培养。听起来门槛较高的人工智能,高校何以“人人皆学”?

  走进大学通识课堂

  目前已有多家高校宣布将人工智能加入通识必修课程。最早在今年2月27日,南京大学宣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,在全国高校中开了先例。

 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该课程将作为必修要求,在2024年秋季学期针对全体新生正式推出。将建设“1+X+Y”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,以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+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+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为基础,从知识、能力、价值观与伦理三个维度开展教育教学,并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。

  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设计,由北京市教委统筹领导,北京邮电大学牵头,相关市属高校分工负责、共同参与完成。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表示,课程内容要兼顾难度和深度、适应性强、覆盖广泛。“学生人数多,专业背景和个性化需求多样,既要考虑到不同院校之间的学科专业差异,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水平。”

  《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》是复旦大学今年开设的61门“AI大课”之一。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小郭说:“此前的四周课程中,老师系统梳理了全球各个国家的AI政策与发展方案。未来数字政府、电子政务是发展趋势,这门课跟我所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息息相关,帮我延展了这方面的视野。”

 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江全元介绍,今年计算机类通识必修课程体系全面升级,自2024级起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开设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。今年秋季学期面向大二及以上本科生开设5个试点班,共有来自非相关专业的256名学生选课。明年春季学期起将在全校全面开设。

  直面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

  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,对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教育变革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

  “人工智能进入大学通识教育,意味着它已成为人们学习、研究和工作中的通用技术。运用人工智能成为人人需要掌握的能力。”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说。

  为使不同专业学生学有所得,不少高校为学生“量身定制”了学习内容。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,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慕课课程模块设计了理工版、管文版和艺体版3个通用版本,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个性化“组装”课程。

  北京建筑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主讲老师吕橙介绍,非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,并非从零开始学习技术开发和编程,而是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工智能认知和概念,培养基本人工智能素养,初步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专业领域的基本问题。

  “很多时候,想到比做到更重要。”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万良说,非专业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,有助于他们熟悉技术需求与应用思路,进而提出专业领域的解决方案。这是创新的源头。

  “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够爆火?正如当初火车跑赢了马车一样,当下的AI正在挑战人类的智力。这个过程中,AI触发了我们对方法论和认识过程更深入的理解。”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认为,就像当年牛顿力学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一样,AI将又一次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。通过在课程中将AI和其他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,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和把握AI的核心思维方法,并能将其借鉴和运用到自己所在领域当中来,这一意义远比对AI工具对简单应用更为深远。这将为我们教育体系和模式带来深刻变化。

  探索教育和行业未来

  放眼世界,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共识。众多顶尖高校将其纳入通识教育范畴,相关课程不仅传授技术核心原理,更通过跨学科的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、文化和伦理影响。

  例如,斯坦福大学《人工智能-激进主义-艺术》课程,结合艺术与技术,鼓励学生探索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,同时反思技术进步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。英国剑桥大学、帝国理工学院、伦敦大学学院等也纷纷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,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。

  从通识教育的发展来看,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,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支撑越来越显著。如今,“大学计算机”已经同“大学数学”和“大学物理”一样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必修课。

  业内人士指出,随着近年来新工科、新文科、新医科和新农科“四新”专业体系建设推进,迫切需要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,提升学生围绕专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技能。

  通识教育也区别于专业教育。很多高校近年新增人工智能、智能建造等“智能+”新工科专业。专家认为,当面对新兴产业需求时,未来应淡化专业、强化课程,通过拓展组织边界、学科边界等,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,系统改进人才培养模式。

  当前,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仍在发展之中。各高校积极探索师资配备、学习效果、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更优方案,如在全校或更大范围内统筹调配专业师资力量,应用模块化教学,改革考核方式等。

  “未来需要重视人工智能实训,聚焦前沿技术和应用场景,促进学科交叉和校企协同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、强化伦理意识。唯有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,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、全球视野、创新能力和伦理素养的新时代领军人才。”吴飞说。

  综合新华社、北京商报、扬子晚报